透明 | 好食好事創業極限挑戰營

透明 

了解盤中物 

現況

生產製造到消費間資訊不對等

食品安全的概念已從食品防護,擴大涵蓋範圍到食品品質、安全、造假乃至防禦。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,除因為食品製造環境與不良技術品質產生的中毒污染問題外,真正引起消費者恐慌與信心打擊的,是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誤用或濫用,衍生的違法使用添加物、標示不實與仿冒造假問題(1)。然食品安全議題牽動的領域非常廣泛,包括食品科學、農業、環保、法律、國際政治、社會運動、產銷體系等等,一般消費者難以掌握全貌,在欠缺充分溝通造成的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,從而喪失對於檢驗與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的信心(2)

複雜的資訊溝通介面

從2015年米蘭世博提出未來超市的概念,將食物的生產、配送、烹調、消費,每個環節資訊透明化至今,生產端、製造端乃至通路端亦逐漸理解到『公開透明』和『安心信賴』是現代消費者購買決策時不可或缺的要素。然而,為達到此一要素,整體食物生產鏈需在每個環節做好追溯控管,以便讓消費者能掌握完整食物來源資訊;同時,針對包裝、通路、資訊內容及介面呈現,也須良好的設計,

使消費者輕易取得與理解。

強化消費者的意識才是資訊透明化的關鍵

慢食運動發起人Carlo Petrini提到,食物的價值不僅是價格。在食物歷史發展中,透過耕作生產會形塑地方文化,從而產生許多層面的外部效益,包含:環境、健康乃至人際維繫。研究發現台灣大多數對於食安問題發生原因與改善觀點較為零散,時常歸因於政府之監督與管理的不當比例最高(77%),其次是對企業之信任(12.6%),相對較少以整體的觀點說明造成食安事件的完整性系統原因,尤其是較少從消費者自身角度出發,思考大眾消費文化的缺失,例如不理性的消費好等。檢驗只是食品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,唯有從飲食文化的源頭做起,讓消費者不僅關心自己吃下去的食物,也對於生產的過程、製造加工技術等有更多的理解,才有機會真正改變目前食物生產鏈的資訊不對等

未來趨勢

新技術讓食物的源頭被看見

過去數年間,食安事件改變了消費者對於議題的覺察,人們更關心資訊的透明與品質檢驗,食品溯源更成為一個熱門議題。歐盟亦計算食品產業每年因為食品召回和食源性疾病支付超過770億美元的費用,主要包括廢棄產品,收入損失和醫療保健費用等,無怪乎各國都加強了對食品生產的法規和可追溯性的監管。物聯網技術的發展,提供了更多有關食物生產鏈歷程的資訊,感測器能持續偵測整個生產鏈上的重要指標,如:溫度、光照、產品碰撞等,透過雲端同步讓生產者、物流業者、通路業者與消費者掌握,以便採取改善措施同時進行更智慧的購買決策,達到以下四種層次的助益:

準備:對生產鏈關鍵指標的掌握,對於緊急情況做出預備

回應:幫助利害關係人在緊急情況下採取緊急措施

恢復:重建消費者的信任,提昇食物系統的安全性和彈性

預防:通過對於問題事件的分析,預防未來再次發生的可能性

更友善的線上線下食品資訊呈現

台灣消費者在採購食品時,近六成都有初步檢視包裝資訊的習慣。然而目前的資訊提供介面,仍以實體呈現為主,不僅受限於版面有字體過小、呈現位置不佳或是難以理解等問題 。近年來推行的標章制度,在呈現面上都力求簡單與視覺化,幫助消費者能夠直覺地完成消費決策,當需要更多的訊息時,則會利用數位載具與平台,提供更個人化的內容說明,同時增加消費者的互動參與。

多樣的「食育」計畫,從價值觀改變起

在資訊過量的時代裡,消費者從各式各樣的媒體介面接收了需多不同層次訊息,這對於沒有獲得適當教育的消費者而言,要消化吸收這麼多的訊息,並進行正確的食品採購決策,是很不容易的。因此,許多國家政府都將食育做為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發展方針之一,藉由推行大型的食育方案的方式,從基層建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。例如:義大利的慢食運動,就特別強調從歷史、傳統飲食文化、食材與味覺的教學;而日本更是第一個將食育立法的國家。

現在!一起接受挑戰吧

我們號召團隊,以跨界想法、商業思維與科技應用,探索台灣與全球人類的飲食問題,共同解決未來飲食與農業的四大挑戰,歡迎你邀請志同道合的夥伴,一同組隊挑戰!

進入挑戰